1-4  我国的合格评定  学习笔记

最后更新:2022-10-05:02:10:20

一、我国合格评定的产生

合格评定是我国市场经济能够稳健运行的一项基础安排。

合格评定是我国最早从国际上引人的最为成功的规则之一。

合格评定是我国的质量基础设施之一。

我国合格评定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存在海关的检验、检查的合格评定活动;
在50年代:较规范的计量检定与校准活动,以确保枪支武器的互换;
近40年(1978--2021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逐步有了比较规范的与世界接轨的产品认证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合格评定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并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合格评定发展现状:

已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人员认证、服务认证和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制度;

已加入各个国际、区域相关合格评定组织,如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 、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检测和认证组织(IE CEE) 等;

与多个国际或区域组织签订相互承认或接受协议,使我国合格评定结果逐步被国际、区域或国家间承认,有效便利了与各国的贸易交往,减少了重复检测、重复认证,

国内现状:

我国目前在合格评定工作中实施了统一的管理,建立和实施了法律规范、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对认证,检验检测、认可的机构管理,持续整顿、规范认证市场秩序,使认证有效性和社会作用不断提升。

二、我国合格评定的主要活动

  1. 认证活动
  2. 检测活动
  3. 检验活动
  4. 核查活动
  5. 认可活动
  6. 其他活动

(一)认证活动

认证是与产品、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
      认证活动 术语 涵盖内容
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食品安全/能源/测量/资产/道路交通安全/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知识产权等
产品认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 中国政府要求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的部分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自愿性产品认证 国家统一推行 由认监委制定认证基本规范、规则、标志
机构自愿开展 认证机构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及标志,报认监委备案
服务认证 金融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商品售后服务/体育场所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汽车租赁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等
人员认证 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制度
过程认证  

(二)检测活动

检测活动是指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的活动。

检测实验室可作为第一方、第二方或者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

中国的检测实验室主要包括:

  • 公益性政府检测实验室
  • 经营性社会检测实验室
  • 企业自有检测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在开展检测业务活动中对产品的实际质量特性给出可信、可靠的证明。

(三)检验活动

检验活动是对产品、过程、服务或安装的审查,或对其设计的审查,并确定其与特定要求的符合性,或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其与通用要求的符合性
检验活动覆盖的范围数据、以往经验和统计分析等基础上对检验对象进行符合性判定,如压力容器的安全特性与质量状态的检验等; 也有些检验活动是通过检查、监视与测量并依据经验或技术积累的数据进行判断,如各类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分析、商品检验中的残损鉴定等。

(四)核查活动

核查活动是一项新兴的合格评定活动。

伴随着温室气体和能效等环境问题监督的兴起

温室气体核查活动/碳核查/节能量审核/清洁生产审核/再制造产品认定等。

(五)认可活动

认可活动是指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待定合格评定工作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 是认可机构

截至2017年,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建立了认证机构实验室检验机构认可三大门类12项基本认可制度、26项专项认可制度和35项分项认可制度。

(六)其他活动

一些参照合格评定功能法描述的基本程序开展的活动
  • 中国星级饭店评定依据星级饭店的标准评定
  • 中国国家旅游景区评定依据中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Remark 中国的合格评定在加强质量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后,合格评定在中国经济发展各个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我国合格评定的发展现状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在认证认可制度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身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认证认可大国。

(一)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方法,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

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方法.

认证认可制度具有市场化、国际化等显著特征,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确定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认可制度对于加强质量管理、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1. 认证认可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
  2. 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的“信用证”
  3. 认证认可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一,认证认可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

认证认可是依据标准、法规等要求,运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乎标准规范进行诊断和改进的过程。

是加强风险因子,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企业获得产品认证,需要经过资料审查、工厂检查、检验检测和(或)产品型式试验等多重评价环节,获证后还需定期进行证后监督。

这意味着全套"体检”,能够持续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标准、计量及相应技术规范为基础依据,将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等要素纳人系统化、过程化管理,形成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 循环, 推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通过认证认可, 从专业第三方的角度为企业质量“把脉”,同时为企业提供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箱”,促进企业质量目标的实现。

第二,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的“信用证”。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市场中传递权威可靠信息,有助于建立市场信任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并引导市场优胜劣汰。

获得第三方权威认证,是证明企业具备参与特定市场经济活动资质能力, 证明其提供商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信用载体。

例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通常能帮助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竞标时赢得更高的信任度。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信用证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为市场经济活动发挥着传递信任这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认证、认可采用全国统一、社会通用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向消费者、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传递信任,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认证认可,可以简化行政性、行业性、地域性评价事项,减少市场准入限制,从而打破行业和市场壁垒,显著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三,认证认可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认证认可由于国际化的特征,各国都倡导“一次检验检测,一次认证认可,国际通行互认”,因而能够帮助企业和产品顺利进人国际市场。

认证认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协调国际间市场准人、促进贸易便利等重要功能,是多双边贸易体制中促进相互市场开放的制度安排。

  • 多边领域:认证认可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框架下促进货物贸易的国际通行规则,也是产品、服务进人全球采购体系的重要条件。
  • 双边领域:认证认可既是自贸区(FTA) 框架下消除贸易壁垒的便利工具, 也是各国政府间关于市场准人、贸易平衡等贸易磋商谈判的重要议题。

许多国际贸易活动都把国际知名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或检测报告作为贸易采购的前提条件,以及贸易结算的必备依据:不光如此,不少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准人谈判,都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重要内 容。

认证、认可遵循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则,证书结果在国际互认体系内具有广泛效力。

认证认可能够推动本国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符合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并且有效消除国际间贸易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

基于认证认可具有以上作用,发达国家将其作为争夺质量强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的战略举措:

如日本曾将ISO 9001认证作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 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国更出台一系列涉及认证认可的法规,如欧盟《统一认可和市场监管法令》、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争取国际规则的话语权。
WTO各成员方提出的贸易关注中, 大约一半与认证认可有关;
我国企业遭遇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涉及认证认可的占三分之一。
所以,加强我国的认证认可活动的基础管理和推广势在必行。

(二)我国已成为认证认可大国,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认证认可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全面提高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 第二,显著提高了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
  • 第三,积极引导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 第四,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

第一,全面提高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开展质量认证以来累计为数百万家企业培训员工上亿人次

形成了风靡全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贯标热潮.显著增强了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整体提升了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全国共有60余万家企业获得各类认证

获证企业比未获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平均高10~12个百分点

第二,显著提高了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

158种CCC产品抽查合格率由2008年8 4.2%提高到2016年的90.3%,

儿童安全座椅的合格率由不足20%提高到95%以上;

实施食品农产品认证和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制度以来,出口食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以上

“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新增内销超过100亿元,有效引导了消费回流。

第三,积极引导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节能减排方面:建立节能、节水等产品认证和环境、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制定节能节水产品政府采购目录

“十二五”期间累计节能22亿吨标准煤、节水370亿吨,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12个行业全面推行。

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了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引导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建立了轨道交通、卫星导航、机器人、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帮助中国高铁、大飞机、北斗导航等自主创新产品及技术进入国际市场,提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支撑能力。

第四,有效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

我国已对外签署13个多边互认协议和115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帮助我国企业及产品赢得了国际市场“通行证”

我国企业在国际电工产品互认体系(IE CEE) 中的获证惠及数千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

我国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全球食品安全倡议组织签署GAP、HACCP认证互认协议,帮助我国食品农产品进人国际主流采购体系;

我国与新西兰、丹麦、韩国等国签订电子电器、有机产品等双边互认协议,避免了重复认证直接通关;

我国铁路产品认证、检测结果被雅万铁路、肯内铁路等海外项目采信,有力助推了中国高铁标准、技术及装备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进人质量时代,认证认可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

1.国家将认证认可定位为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
2.《中国制造2025X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网络安全法》等文件和法律都把认证认可作为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
3.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向国际通行的认证管理转变。
4.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5.认证认可相继被写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
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和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等重要会议上明确提出认证认可的相关部署要求。
7.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
8.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9.2017年9月6日,中国国务院第18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的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着重强调“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这一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

 

四、我国合格评定的工作机制

合格评定在中国的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国家层面实现了统一管理

在工作机制、制度体系、技术支撑、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

实施五年发展规划、集中全行业力量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等战略性举措,充分体现了统一管理的优势

(一)统一管理,共同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及国务院赋予认监委的职能,中国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 认证认可形成了在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

认证机构、认可机构的从业资质由认监委依法批准;
国家推行的认证制度由认监委单独或者会同国务院其他部门建立实施,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由认监委起草或者制定发布;
认证机构、认可机构的认证认可活动以及相关认证认可制度的实施情况,由认监委组织进行监管;
认监委还授权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对其所辖区域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管。

“共同实施”主要体现在:

认监委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建立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认监委批准认证机构资质,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
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认监委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由认监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由国家认监委发布,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实施;
认证认可违法行为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各部门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对认证结果予以采信。

(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协调推进认证认可工作,中国政府于2002年4月建立了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中国政府各部门间商议和协调认证认可事务的协调机制。

主要职责:

  • 研究提出对国家认证认可工作方针、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 研究协调认证认可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中的重大问题,
  • 研究提出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强化认证工作监督管理的意见和措施
  • 研究协调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和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义务的重大问题等

成员构成:

认监委负责人担任召集人;

部际联会议成员单位22个;

今年新邀请11家成员加入机制会议;

会期: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管理原则:

认监委遵循“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了部际协调机制,搭建了交流协作平台共同推进认证认可协调发展。

例:

原铁道部、认监委联合发布新版《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铁路产品认证采信制度的管理要求,产品认证成为铁路专用产品准入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认监委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委联合发布《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和认证的程序、方法及监督管理等相关事宜,为检测认证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016年,包括22个成员单位在内的32个部委在部际联席会议平台的协调下,共同发布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了2016-2020年中国认证认检验检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三)年度工作会议制度

会期:

认监委每年组织召开全国认证认可年度工作会议

内容:

回顾总结一年来认证认可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全面部署下一年度认证认可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落实全国认证认可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分别召开全国范围的认证机构工作会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议认证认可协会会员大会等专题会议,制订各领域的年度工作计划。

五、合格评定工作的发展展望和要求

(一)适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需求,认证认可还有很大潜力

存在不足:

  • 一是缺乏认证的驱动,导致企业对高水平质量管理标准的应用缺乏积极性。
  • 二是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对产业和社会支撑能力有限。
  • 三是行业性重复评价项目过多过滥,增加制度性交易成本。
  • 四是采信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配套支持,认证认可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用户对其结果的采信。
  • 五是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
  • 六是国际话语权不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完善我国认证认可体系,为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决定,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完善我国认证认可体系,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作用,守住安全底线,拉升质量高线,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管理迈向中高端,助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在认监委向国务院关于《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向中高端》的报告中指出,我国今后的合格评定的发展要求有六方面:

  • 第一,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创新质量治理机制。
  • 第二,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 第三,优化认证制度供给,大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 第四,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服务能力。
  • 第五,提升认证认可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 第六,全面提升合格评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