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学习笔记

最后更新:2022-10-08:12:10:47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ty Infrastructure, NQD)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和执行 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所需的质量体制框架的统称,包括法规体系、管理体系、 技术体系等

质量基础设施是国家发展质量的基石,是提高人民福祉的保障手段,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参与国际竞争以及保障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005年,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最早由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在《出口战略创新:应对质量保障挑战的战略方法》的报告中提及。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

2006年,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 发布报告《质量基础设施:对企业的商业环境非常重要》,强调了质量基础设施的系统性特征。

2011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市场经济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结构》,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011年,世界银行在《东欧与中亚在全球竞争中的质量治理》报告中再次明确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定义及框架,提出了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公共干预理论和政府干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三方面理由:

一是质量升级具有外部性,质量基础设施的某些功能可视为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
二是政府需要对质量基础设施发挥监管职能;
三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

201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在《合格评定建立信任》中指出, “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是一个国家的质量基础”。

2013年,世界银行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提高竞争力,促进贸易发展与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中提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一个系统化框架,它建构并实施标准化实践,包括合格评定、计量和认可”。

2014年、美洲认证合作组织(IAAC) 报告《美洲的质量基础设施》指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提供框架和服务的国家制度,旨在提升本地以及国外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201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发布的《质量政策——技术指南》一书中提出了新的质量基础设施定义。

至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Remark 经十余年的总结发展,国际组织、机构、学者都普遍认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建立和执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所需的总体架构的统称

二、建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1. 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 驱动创新,提升竞争力
  3. 保护消费者
  4. 协助监管机构履行职责
  5. 协助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对参与全球贸易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各国更加重视建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

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重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规则和协调作用提出了新需求。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以标准为例, 世界最大的标准化组织ISO目前拥有165个成员体国家,这些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98%,GDP的97%。

“得标准者得天下”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标准的话语权体现了主导权,不参与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就意味着把决策权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二)驱动创新,提升竞争力

计量方面:量子科学的飞速发展带来国际单位制的重大技术变革,各国都在努力构建以量子基准为核心的新一代计量标准体系,这是计量科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标准方面:国际标准已经向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碳足迹、公共安全和反恐、反欺诈、反贿赂等领域发展,涉及国家主权、发展权、人权和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

检验检测方面:人们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检验检测方法的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保护消费者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健康、安全的重要屏障.

严格的标准、检测检验技术以及合格评定,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健康与安全。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建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最终目的。

消费者能够从质量基础设施中获益,合格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或者服务选择的依据,产品或者服务具备合格标志或证书,能提高消费者对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信任度。

(四)协助监管机构履行职责

通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可以协助监管机构履行职能

标准机构、认可机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证机构等,可作为监管机构执行法律法规的技术部门: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

(五)协助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合作

为了促进区域内各个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成员国的质量基础设施相关活动,分享相关情报,东盟、东非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以及美洲国家相继成立了区域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组织,有效促进了区域合作。

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内涵

(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本特性

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基础设施。

质量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和执行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后两者合称为合格评定)等所需质量体制机制框架的统称,既包括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等“软件”设施,也包括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具有技术、生产和贸易等三重属性。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要素 技术属性 生产属性 贸易属性
计量 主要解决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推动社会化大生产从经验走向科学 促进贸易达成的前提和基础
标准 主要解决量的统一性 深化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专业程度 建立最佳贸易秩序的基本准则
认证认可 主要解决量的公允性 提升社会化大生产组织的质量保障水平 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工具
检验检测 主要解决量的符合性 提升社会化大生产产品与服务质量水平 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工具

(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要素的关系

包含四大要素:
  • 计量
  • 标准
  • 认证
  • 检验检测
术语 内涵
计量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测量的科学与应用
计量是质量基础设施的基准。
标准 标准是质量基础设施的依据。
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就是标准化。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认证认可 认证是有关产品、过程、体系和人员的第三方证明,类似于“担保人”和“证人”,是质量基础设施溯源水平提升和标准实施的基本手段。
认可是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有关资质和能力的证明和确认,是对认证、检验等机构的资格审核。
检验检测 检验检测是对产品安全、功能等特性或者参数进行分析测试、检验检测,必要时进行符合性判断的活动。
四者关系:
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四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标准为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提供了依据;
计量是制定、实施标准的基础和保证;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通过计量手段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计量解决准确测量的问题;实际需要多大的量,就形成了标准;标准执行得如何.就需要通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来判定。

四、国际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特点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与科技进步正相关。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资料, 其成员国中绝大部分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均由政府牵头,相关方参与,共同推动.

各国质量体制机制不尽相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差异,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特点有:

  1. 突出质量基础设施的国家战略地位
  2. 注重发挥市场的协同作用
  3. 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
  4. 注重质量教育和质量意识培养
  5. 重视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

(一)突出质量基础设施的国家战略地位

大多数国家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中,都把法律法规作为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大力量,持续推进质量法制建设。

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把计量写人宪法,作为中央事权和统一管理国家的基本要求。

美国

制定《美国贸易协定法案》、《质量提高促进法》、《国家技术转让和促进法案》、《消费品安全法案》等法律法规,把计量、标准纳人国家全球战略。

德国

联邦政府制定《计量法》《设备安全法》《产品安全法》食品法》,2014年出台《新的高技术战略—创新德国》,明确把质量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日本

建立首相亲自主持制定日本国家标准综合战略,标准化高层协调机制

出台《计量法》、《工业标准化法冰消费生活产品安全法》、《电气用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2012年进一步制定日本基础科学计划,强调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的融合,共同发挥支撑聚合效应。

韩国

出台《计量法》《国家标准法》《电器用品及生活用品安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Remark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注重发挥市场的协同作用

各国在产业发展之初,质量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主导推动建立,当产业发展成熟后,质量基础设施便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美国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 是美国官方最高的标准化和计量管理机构,在履行政府职能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的协同作用,统一协调管理美国联邦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标准活动。

美国商务部设立企业和政府标准化圆桌会议,建立了政府与13个产业的联络机制,在标准起草制定等具体事务上,越来越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

英国

2011年发布《国家测量体系战略(2011―2015)》,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支持计量校准服务市场的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

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检测认证企业集团。

(三)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

  • 一是跨区域发展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 二是对发展中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四)注重质量教育和质量意识培养

质量首在意识,意识首靠教育。

大多数国家不断完善质量教育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多元化的质量人才。

美国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设立了研究和教育基金, 该基金将标准化与合格评定纳人大学课程,资助以标准为主题的国内外研讨会,推进质量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普及,提高人们的标准化意识。

日本

认定“职业实践专业课程”,促进以职业学校为首的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等的相互合作,培养质量专业技术人才。

韩国

将标准化教育作为大学的基本课程,政府出资编写标准化教材,免费提供给各大学,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40个小时的标准化教育,同时,持续投入资金开展对企业的各类标准化教育和培训。

(五)重视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

  • 一是引领技术发展
  • 二是在经费上给寸大力支持

一是引领技术发展。

计量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大力推进新一代计量技术体系建设。

标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积极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争取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主动权。

认证认可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已经完成耗能产业战略转移的情况下,建立“碳核查”和"碳交易”认证认可制度。

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015年版《美国创新战略》提出,为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提供双倍经费支持,每年投人近十亿美元,主要支持基础性公益性计量技术和标准研制。

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投人137.57亿欧元,支持生物、信息通信、先进制造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示范、标准化和认证。